艺术展览与观赏空间是与相似大脑相遇的场所吗?

艺术展览与观赏空间是与相似大脑相遇的场所吗? 現代美術, 作品制作用メモ, fiberart, contemporaryart Hidemi Shimura

在我的作品展览中,我发现购买作品的人往往会很快做出决定,很少阅读作品说明。这让我思考:这是否意味着观众仅通过观看作品,就能直觉地理解其背景或概念呢?

最近,我在一本名为《ヒトは7年で脱皮する 近未来を予測する脳科学  人类每七年脱皮一次:从脑科学预测未来 ※日语书籍》的书中读到了一段文字,让我豁然开朗,觉得“原来是这样啊!”以下是这段文字:

即使事物是有形的(还活着的时候),“存在”也只有通过他人的大脑(五感)才能真正显现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即使没有有形的实体,只要能让人感受到存在或产生某种情感,它也和真实存在没什么不同。无论是否有实体,那些能在他人大脑中引发某种神经信号的“存在的波动”,或许正是人类长久以来称之为“灵魂”或“精神”的东西。艺术家通过表达这些在其神经回路中产生的波动来创作作品。而那些拥有类似神经回路结构的人在接触作品时会被触发,产生类似的脑波。艺术品中注入了灵魂,观众感受到作品的灵魂,这或许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。

这让我想到:也许与艺术家大脑相似的人,仅通过观看作品就能直观地领悟其概念。那些拥有与创作者相似的品味、偏好或经历的人,可能会直觉地理解作品。

如果这样想的话,艺术展览就是与相似大脑的人相遇的机会。这样一来,我更加期待举办展览了。

尽管如此,在当代艺术中,解释作品的概念仍然非常重要。特别是在日本,通常期望艺术家在展览期间亲自到场,为观众直接讲解作品。

此外,有人认为艺术家在场时,作品更容易售出。但我认为,这种观点缺乏有力的依据,因为我从未见过任何统计数据能够证明这一点。

在海外的展览中,艺术家通常只会出现在开幕酒会上,其他时间一般不会要求艺术家到场。(当然,如果艺术家愿意在场也可以,但这并不是必要的。)

对于这种文化差异,我曾经感到困惑,但现在我觉得,将展览视为与类似大脑的人相遇的机会,会让我更享受在展览中的时光。

当代纤维艺术家 志村英美
主要使用绣花线进行创作的艺术家。在大学主修服装设计,毕业后从事 3DCG 制作工作。
2005年开始从事当代艺术创作。2006 年,她来到上海,因为一次公司旅行让她爱上了这座城市。虽然她并不打算在那里生活那么长时间,但由于雷曼兄弟倒闭导致艺术画廊关闭等意外情况,她最终在那里生活了近七年。
2013年12月返回日本,现居住在埼玉县所泽市。 继续从事当代艺术家的工作。目前,她正在为2025年艺术家生涯20周年创作和积累作品。

该博客发表对艺术・文化・历史的思考,并报道自己的活动。
文章列表 Website Instagram